“十二五”节能减排指标“扩容”
18日,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闭幕。这次牵动世界目光的中央全会,主要议程之一是讨论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定调未来5年中国经济社会走向。
新的5年,中国将如何举步?山东经济学院教授李新运的观点颇受关注。此前,他承担完成了国家发改委的“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研究课题———《我国“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定量测算》。
16日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李新运预测,公共服务、节能环保和转方式调结构指标,将在“十二五”规划中得到显著强化,而GDP增速、城镇化率等仍将是得以保留的重要预期指标。
公共服务的“一大步”
“提升公共服务水准,将是‘十二五’规划相对于‘十一五’的重大进步,这与和谐社会建设有很强的内在联系。”李新运说。
这一观点得到山东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的佐证。该人士向导报记者透露,国家发改委正研讨在“十二五”规划中,增加公共服务领域的约束性指标。
导报记者注意到,在被看做为五中全会“预热”的全国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着力点。”而公共服务正是发力于此。
在“十一五”规划中,对公共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李新运认为,“十二五”规划推出多项公共服务指标,应无悬念。
他进一步解释,应当更加重视社会和谐问题,适当增加有关居民生活、分配公平、社会安全等方面的指标。据导报记者了解,全国人大财经委建议“十二五”规划要建立人民福祉指数体系,除居民收入等客观指标外,还包括安全感、政府治理等主观愿景指标。
对此,李新运认为,加入主观愿景指标是未来规划的必然趋势,虽然各种主观愿景指标体系的设置目前还未普及和完善,但一些地区已经设计了指标体系并利用抽样调查等方法测算当地的幸福感指数、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安全感等。
得以强化的不仅是公共服务指标。相较于有22项指标的“十一五”规划,“十二五”的指标体系有望得到大幅完善。
在李新运提交给国家发改委的研究报告中,“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二级指标共38项,主要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科技教育,人口发展,资源环境5个方面进行设置。目标体系突出了科技教育和人口发展指标的设置。新增物价指数、基尼系数、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贫困人口数、高新技术产值比重、大专以上文化人口比重等指标。
他同时透露,考虑指标体系的延续性,没有对“十一五”规划的指标进行较大删减。
“转调”指标之变
得到普遍认可的是,“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在于推进转方式调结构。着力于此,规划指标体系的设置亦会做大的调整。
李新运在研究报告中建议,设置三次产业结构、进出口额占GDP比重、固定资产投资额、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城乡居民收入等指标。将消费率或者居民收入占GDP比重纳入“十二五”指标体系,从扩大内需和分配公平角度关注经济发展的结构调整。
实际上,增加居民收入不仅仅是民生问题,也同样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因为只有居民收入增加,才会有效扩大内需,进而实现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的结构调整。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随之浮出水面。前述省发改委的内部人士向导报记者坦言,若想5年内使居民收入翻番,难度颇高。依此测算,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须达14.9%,但是这样的收入增幅对国内大多数省份而言,并不现实。
“预计在‘十二五’规划中,会争取使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他说。
“转调”同样涉及经济发展引擎的调整。“十二五”将把城镇化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前一轮经济发展的引擎是工业,这引发的问题显而易见———土地的城镇化快于人口的城镇化。在许多开发区,农民的土地转给城市开发,但相当一批失地农民仍然游走于城市边缘。许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就医以及子女的义务教育,远未达到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水平。
- 国内碳税应提上议事日程
- 碳税开征阻碍重重 消费环节或成切入口
- 低碳金融“钱”景可期
- 自愿减排标准推进中国碳交易体系化
- 按排量征收能否收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 专家呼吁征收碳税
- 欧洲气候基金会建议将节能作为约束性指标
- 非营利性机构携手WWF发布最节能产品名录
- 临汾浮山城乡悄然掀起“低碳热”
- “十一五”节能减排有望交出合格答卷
- 中国低碳经济面临三大矛盾
- 深圳探路排放权交易市场化
- 中国碳税蹒跚起步
- 十一五减排目标提前完成
- 中国首个自主研发“自愿碳减排标准”正式发布
- 中国碳交易市场没有具体时间表
- 碳交易首次进入官方文件 航空电力应先行试点
- 十一五减排目标提前完成 节能决战展开最后攻坚
- 三大策略凸显低碳环保理念
- 中国东盟“低碳携手”能源合作有助地区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