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碳税应提上议事日程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要有我们自己的特点。”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在日前举行的首届超融低碳经济高峰论坛上指出,如果金融是经济的血液,那么能源就是经济的粮食。能源是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国不能像发达国家一样,降低二氧化碳的总量,但要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
成思危预言:“下一次产业革命,一定是新能源引领的革命。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可再生能源将是未来产业革命的一个点。”他强调:“绿色经济是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三者的结合,其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成思危说:“从产业发展来看,发展低碳经济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包括太阳能、核能、地热能等;同时,也包括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金融业、现代管理业等等;第二个层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如现在发电的水平是350克煤发一度电,而全国最先进的是283克。如果能降到300克煤发一度电就是很大的发展;第三个层次,利用二氧化碳。化石能源燃烧必然产生二氧化碳,现在主要是饮料工业在利用,其实利用二氧化碳最大的地方应该是化学工业,现在化学工业正在研究这个问题;第四个层次,就是封存。实在没有办法了,只有封存。荷兰、丹麦也在做这项工作,我们国家现在有一个项目,大概一年回收十万吨的二氧化碳。把二氧化碳经过提纯、液化以后封存起来,但是这个投资很大。”
成思危强调,从社会发展来说,绿色经济不仅是一种产业发展模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这不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做到的,要开展国际间的合作。
在谈到中国的能源结构时,成思危说:“目前,化石能源占到中国能源结构的90%,2020年要降到80%,也就是非化石能源需提高到15%,化石能源依旧是我们能源的主体。中国近中期的目标应该是低能耗、
低排放、低污染,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和发达国家不同,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发展阶段,但中国还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前些年过多追求经济增长,对于环境保护重视不够。有关数据显示,2005年,由于能源利用效率低以及环境污染等,我们的成本占到GDP的13%,而当年GDP则增长了10.4%,这说明如果我们不注意环境保护,我们就会把环境的债隐性地留给子孙后代,所以我们要讲三低,即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所以中国要发展绿色经济。”
近三年来,中国在新能源的投资上年增长43%。成思危指出,中国正在制定新能源发展计划,我们的水能将从1.9亿千瓦增加到3亿千瓦;风能将从2000万千瓦增加到1亿千瓦或1.2亿千瓦;太阳能从300万千瓦增加到2000万千瓦。这不是简单的数字,中国要实现这个目标,需拿出几万亿元的投资才能实现。
目前,新能源的成本较高,风能是火电的一倍,太阳能是火电的四倍,我们提倡发展新能源,但价格高会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怎么办?成思危认为,必须从经济层面解决。第一,集中手段,根据《京都议定书》的清洁增长机制,发达国家有硬性排放量的指标,而发展中国家没有。目前我国1吨碳能卖9欧元,而市场价是12至15欧元,中国是碳资源交易最多的国家,许多项目审批了往往没有用。第二,政府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上支持新能源的发展,对于绿色能源项目给予长期的政策支持。第三,国内要对排放二氧化碳的产业征收一定的碳税。我们反对把碳税作为非关税壁垒,在国际贸易上限制发展中国家出口,但在国内,应该考虑这个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减排二氧化碳。第四,对新能源产业来说,要不断降低成本。我们对此的优惠要逐渐递减,促进它改进。德国对太阳能的补贴每年递减8%。第五,技术问题不解决,经济成本降不下来。我们要大力发展高效的风能。
据记者了解,以“世界的未来,结构的调整”为主题的“首届超融低碳经济高峰论坛”是由欧美同学会企业家联谊会和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等单位共同主办。政府领导、企业领袖、知名学者等共同围绕低碳经济的发展与未来展开了深入对话。
- 国内碳税应提上议事日程
- 碳税开征阻碍重重 消费环节或成切入口
- 低碳金融“钱”景可期
- 自愿减排标准推进中国碳交易体系化
- 按排量征收能否收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 专家呼吁征收碳税
- 欧洲气候基金会建议将节能作为约束性指标
- 非营利性机构携手WWF发布最节能产品名录
- 临汾浮山城乡悄然掀起“低碳热”
- “十一五”节能减排有望交出合格答卷
- 中国低碳经济面临三大矛盾
- 深圳探路排放权交易市场化
- 中国碳税蹒跚起步
- 十一五减排目标提前完成
- 中国首个自主研发“自愿碳减排标准”正式发布
- 中国碳交易市场没有具体时间表
- 碳交易首次进入官方文件 航空电力应先行试点
- 十一五减排目标提前完成 节能决战展开最后攻坚
- 三大策略凸显低碳环保理念
- 中国东盟“低碳携手”能源合作有助地区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