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交易市场没有具体时间表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CDM管理中心副主任刘强表示:建立中国的碳交易市场还要解决前期的很多问题,没有具体时间表。
虽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卖家之一,但因为缺乏碳交易市场和标准,使得碳交易最终还要在欧洲和美国的交易市场上得以完成,中国在碳交易中也丧失了话语权。
随着中国CDM项目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EB)接连受挫,许多中国从事碳交易的业内人士开始呼吁,中国需要建立自己的碳交易市场,不仅可以减少买卖双方寻找项目的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还可以增强中国在国际碳交易中的话语权。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CDM管理中心副主任刘强在不久前公开表示中国总体上还处于碳交易的尝试阶段。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的独家专访时,刘强表示:建立中国的碳交易市场还要解决前期的很多问题,没有具体时间表。
2012年后总有一种碳交易模式会继续
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12月,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EB)宣布“砍掉”10个中国风电CDM项目,今年7月30日,在EB第55次会议上,22个项目被“枪毙”,其中20个来自中国。对于中国CDM项目近来连续遭到EB的拒绝,你认为原因何在?
刘强:具体的问题有不同的技术原因,也是难免的,但如果将技术问题放大,当作障碍,从鼓励中国发展低碳项目角度来说,这是不应当的。
总体来说,一定程度上有欧洲的声音在主导,这个问题有时候是一种政治问题,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问题)。有些项目是需要利用CDM达到内部的收益率,中国的产业发展比较快,会对欧洲产生一些影响,他们会考虑是否是CDM助长了中国的相关产业发展这么快。就风电项目来说,CDM起了重要作用,但不是主要作用,主要还是要看政府的电价政策。
其实,中国的CDM项目中实力雄厚的国营企业起了重要作用,没有政府政策,没有可再生能源法,这些东西都是没有的。
日报:大家普遍认为2012年后CDM的前景不明,你对CDM的前景如何判断?
刘强:这完全取决于国际谈判,不同观点之间相互冲突,各国利益不同,谈判还是比较艰难的。同时,是否将气候变化当做一个严肃的问题对待也是十分重要的。
我个人相信碳交易模式,不管是自愿的模式、补偿的模式、奖励的模式,总有一种模式会继续,毕竟这是一种好的模式,能将市场带动起来,但具体是什么模式完全取决于谈判。
日报:有些人对于CDM比较失望,你好像对CDM还是很推崇的?
刘强:从我的角度看,我是很支持的。虽然CDM获利的不一定是中国,中国每吨碳排放权交易价10欧元,在国际碳市场是20欧元。要引进技术又要转回技术输出国,收益是被交易方拿走了。但是,通过CDM一些新能源企业和低碳项目就可以去做了,这是一个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时间越往后,成本就会越来越高。
中国风电发展迅猛的原因之一,就是CDM,虽然CDM只能部分地解决投资的来源,但是在吸引投资共同开发风电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政府提供了很多强有力的支持,包括补贴、定价,鼓励风电的发展,高层也有所涉及,中国政府的财政支持非常重要,CDM在这个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构建碳交易市场还需要时间
日报: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应该建立自己的碳交易市场,建立自己国内的总量控制与交易的减排体系,以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目前从国家发改委的层面上,是否已经有此考虑?
刘强:这个很难说,有太多的细节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这些问题与我们研究所的研究有关系,需要时间,与中国的发展程度也是有关的,像欧盟它是发达国家,它有这个义务去做,同时需要一个方式,这种市场化机制是最有效的方式,他们的意识能力,金融等等产业的实力能很快跟上。
中国现在重要的是能力建设,在建筑、交通等工业领域技术落后还是比较多的,能源效率低了20%~40%。可能只有把这些问题都想清楚了,才能考虑碳交易的事情。
日报:此前有说法称,目前国内正在制定自愿减排的细则,也许明后年细则就会出台。能否透露下这方面的内容?
刘强:我没听说,自愿减排现在很多世博场馆也在做,交易所和一些研究机构是在作研究,他们可以向政府提供一些建议,但自愿减排是一个市场行为,不应该是政府的介入和主导,这主要涉及到企业的形象,自愿减排量可以拿到国际市场去卖,如果驱动力是在这的,这就是一种市场和企业的自发行为。谁先做了,可能就占先机,会成为行业标准,更容易被人接受。
日报:你近日表示,目前中国除了CDM市场发展较好,总体上还处于碳交易的尝试阶段,更多的是希望通过一些试点示范寻找对中国发展和减排有利的碳交易模式。在你看来,对中国发展和减排有利的碳交易模式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刘强:中国现在的碳交易就是CDM和一点自愿交易,碳交易有各种分类,现在世界范围内也在讨论,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对中国来说应该从多方面去尝试。“十一五”我们有能耗降低20%的目标,大部分情况下是靠政府的行政命令去让国营大型企业去做贡献,在未来十年还有其他私营企业需要去做,那么这只有靠市场机制才能达到,目前各个省都有节能减排的目标,有的行业有碳排放的目标,这些目标有可能是重合的,现在这样的一个标准也值得探讨。
因此对于中国来说,找到一个完美的方式,是不可能的,除了政府、企业参与还需要一些中间机构,比如节能服务公司、融资机构等,让他们去承担买方卖方的角色。
- 国内碳税应提上议事日程
- 碳税开征阻碍重重 消费环节或成切入口
- 低碳金融“钱”景可期
- 自愿减排标准推进中国碳交易体系化
- 按排量征收能否收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 专家呼吁征收碳税
- 欧洲气候基金会建议将节能作为约束性指标
- 非营利性机构携手WWF发布最节能产品名录
- 临汾浮山城乡悄然掀起“低碳热”
- “十一五”节能减排有望交出合格答卷
- 中国低碳经济面临三大矛盾
- 深圳探路排放权交易市场化
- 中国碳税蹒跚起步
- 十一五减排目标提前完成
- 中国首个自主研发“自愿碳减排标准”正式发布
- 中国碳交易市场没有具体时间表
- 碳交易首次进入官方文件 航空电力应先行试点
- 十一五减排目标提前完成 节能决战展开最后攻坚
- 三大策略凸显低碳环保理念
- 中国东盟“低碳携手”能源合作有助地区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