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资讯 能源资讯
热门搜索:最新消息 五百强

环保资讯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 环境资讯 > 环保资讯 > 国际

中俄角力能源交易

2011-06-23 已查看:6306次

十余年的马拉松谈判后,2011年1月1日,中俄原油管道正式投产输油。是日,漠河输油站,一名工人在罐区进行巡检。中俄天然气价格谈判是否也将步其后尘?

  中俄关于天然气供应交易的谈判是否会步原油问题后尘,需要长达十余年你来我往式的较劲后才能开花结果?

  根据俄罗斯国家杜马副主席、天然气协会主席瓦列里 亚泽夫6月20日在一次会议上对中方各界的表态,目前中俄双方关于每千立方米天然气价格的立场差距超过了100美元。这是令人意外的,此前,媒体探听到的数字是50美元。

  俄方最近不断放风,两国将于6月签署一份为期30年的天然气商业合同,于是几乎所有人都认定,中俄两国将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俄期间正式签署天然气供应协议。但是,偌大的价格鸿沟显然挤压了双方妥协的机会。

  目前还没有下一步继续谈判的消息,乐观的声音认为中俄应会在年底或明年俄罗斯大选后签署协议。但也有异议者认为,俄罗斯不是一个可以信任的能源合作伙伴,需要提早防范,对此中方俄罗斯问题专家则表示,商业谈判应以平常心对待。

  价格之争

  在最新一轮谈判无果后,6月20日,俄新社在北京组织了一场“俄中能源合作”视频会议,邀请中俄双方专家等就天然气合作展开讨论。俄罗斯国家杜马副主席、天然气协会主席瓦列里 亚泽夫在视频会议中首次确认,俄方希望供应给中国的天然气价格是每千立方米350美元,而中方愿意付出的只有235美元。

  关于双方立场的价格数字,此前媒体探听到的消息是,俄罗斯方面要求每千立方米要达到300美元,而中方给出的是235美元。而未被证实的消息是,最近随着胡锦涛赴俄访问,中方也是为了尽快达成协议,把价格提高到了250美元。

  据列席视频会议的中国石油大学国际石油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庞昌伟介绍,瓦列里 亚泽夫在会议上表示,目前俄罗斯向欧洲供应的天然气价格年底可能接近每千立方米500美元,今年平均价格也将达到每千立方米400美元,“瓦列里 亚泽夫说中方只愿意付出235美元,俄罗斯肯定不会卖,何苦呢。”

  中方专家则坚持中方提出的价格标准有充分依据。中国天然气进口多元化格局逐渐形成,而且进口LNG(液化天然气)的价格,包括从中亚陆路进口的价格都远远低于俄罗斯要求的水平,另外,在中国国内经济形势影响下,中国肯定不能接受俄罗斯方面和欧洲价格,以及和石油产品价格挂钩的价格公式。

  虽然6月份没能达成最终协议,不过在胡锦涛访俄期间,中俄两国确认了在互利基础上构建战略性、长期性能源伙伴关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也确认,关于天然气价格的谈判还将继续下去。

  长期跟踪中俄能源合作谈判的安邦咨询研究部副总监贺军向时代周报表示,中俄两国从地缘上讲本属比较好的合作对象,但在实际合作中一直不顺利。2006年,中俄第一次签署《关于从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谅解备忘录》,第一次确认修建两条通往中国的天然气管道,当时规定是2011年建成通气,但是随后双方关于天然气供应价格的谈判就开始纠结,导致该项目始终没有进展。

  此后到2009年,双方进一步达成框架协议,约定经东线和西线向中国出口天然气的总量约为每年700亿立方米,其中西线方向为300亿立方米,东线方向为380亿立方米。而根据最近的消息,中俄即将正式签署的,可能是一份长达30年的天然气供应合同。

  根据公开资料,俄罗斯已探明天然气蕴藏量为4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探明储量的35%,居世界第一位;其2010年天然气产量也位居世界前两位,俄气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公司,俄罗斯政府是其最大股东,与中石油在中国国内的地位相当。而按照中国政府预计,中国到2015年的天然气需求量将从目前的1300亿立方米增至2300亿立方米,其中的1500亿立方米由本国生产。
  
    原油之鉴

  双方专家目前都在为各自国家的立场进行解读和背书,而关于价格问题的争议,至少到目前为止,谈判代表们似乎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来超越障碍。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研究所研究员王郦久表示,双方需要锲而不舍的谈判以找到平衡点,在能源合作战略性上统一认知后,双方需要的是在商业谈判方面完成捏合,这也需要时间、技巧和让步等多种技术性因素。

  庞昌伟表示,其实俄罗斯方面可以采用下游换上游资源的方式达成协议,就像中俄双方在原油管道建成后又在天津合作投资建设炼油厂一样,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简称“俄气公司”)也可以在中国开发天然气下游产业。

  如果借鉴原油模式来终结争议,那么当年的“贷款换石油”似乎是个更加可行的办法。2009年2月,中俄签署“贷款换石油”协议,俄方接受中方提供的总计250亿美元长期贷款,以供油偿还贷款。

  王郦久告诉时代周报,这不可同日而语,当时“贷款换石油”是在金融危机期间,俄罗斯方面正在缺钱,但现在他们已经恢复过来。俄气公司副总裁亚历山大 梅德韦杰夫也在5月31日表示,该公司不打算从中国贷款以实施供气项目。按照此前预测,两条天然气管道的投资将达到1000亿美元。

  两国之间关于天然气价格的谈判陷于停滞也让外界回想起当年在原油管道建设问题上的困难局面。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俄已就建设原油输送管道展开了研究和论证,2002年双方第一次确认修建一条从俄罗斯东部通向中国大庆的石油管道。

  此后几年内,双方关于原油价格、石油管道的走向等诸多方面展开马拉松式谈判,其间还发生过俄罗斯把日韩两国也拉入谈判桌的节外生枝事件,直到2009年中俄签署“贷款换石油”协议后,有关中俄原油管道的事宜才最终落定并于去年底建成开始试运行。

  就在天然气供应谈判紧张进行之时,3月份又传出了俄方不满中方故意拖欠原油款项的举动,中方还提出要求修改进口原油价格公式,此后直到关键的6月份,中方开始向俄方支付剩余所欠款项,问题才得以解决。

  贺军说,在原油问题上中方一直比较被动,最近的欠款纠纷也是以中方付款认输而结束。贺军透露,早在2006年中俄谈判原油价格时,该机构已经向国家发改委建议,不能被俄罗斯方面抓住“七寸”,所有的筹码都被对方掌握的情况下,中方是无法避免被动应对的局面的,但是时至今日依然如此。“我们不是说不需要它的能源,关键是如何得到的问题。”

  应对之道

  贺军指出,中俄两国能源合作前景广阔,长远来看,俄罗斯应成为中国很重要的能源进口基地,但在中国的全球能源战略中,不能主动把俄罗斯当成战略型支柱之一,俄罗斯不是一个可以信任和依赖的合作伙伴。

  贺军表示,一是俄罗斯对中国缺乏真正的信任,难以成为中国的战略伙伴;二是作为全球最大的非欧佩克石油输出国,俄罗斯惯于将能源作为战略武器,过去在对西欧的天然气供应上,俄罗斯就曾屡次挥舞能源大棒,上演过冬季停气的“好戏”。

  对于这一问题,庞昌伟认为,长远来看,中国应该不会形成对俄罗斯能源的高度依赖,即便是天然气双线管道建成,每年68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和每年充足的3000万吨原油运进来,最多也就占中国消费量的10%左右。

  作为俄罗斯问题研究专家,王郦久则表示,对于中俄关系,具体问题区别对待,不能过于情绪化和理想化。商业谈判是一个相互让利、不断接近一致的过程,中俄天然气谈判也是如此。

  王郦久指出,正是由于中俄天然气管道项目对两国的重大战略意义,双方的谈判才锲而不舍;同时由于两国企业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作出决策,所以谈判也才会锱铢必较,眼下的情况表明,中俄都在以各自利益为出发点,期待并争取共赢结局,因此,双方都没有任何理由受到责备。

  值得关注的是,最近的国内国际舆论似乎都在朝着有利于中方的言论发展,在各方的分析中,随着中国陆续拓展中亚管道,中缅管道,进口LNG等,进口天然气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对俄罗斯天然气也不再像前几年那样渴求,所以如果俄罗斯不抓住机会进来将永远失去机会。

  有关专家指出,此次中国国家主席访问俄罗斯都未能促使双方把协议谈下来,一方面可见俄罗斯的立场强硬程度,另一方面也可见,中方的耐心大大增强了,迫切性在逐渐消退。贺军表示,在战略上,中国应该把俄罗斯往后稍放一放,先建立好中东、中亚、非洲、南美洲、东南亚地区的油气资源战略供应,此外应该加快南中国海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水平,尽快将这一号称“第二中东”的能源储藏构造开发出来。至于俄罗斯,我们可以慢慢谈,慢慢合作。

  此前,俄方已经宣布希望今年下半年先期开始阿尔泰天然气管线建设,这样能保证在2015年实现通气。对于中俄这次是否能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管道建设,王郦久认为,中俄之间的天然气供应谈判虽然没有最后期限,但是应该不会像原油问题一样持续太久。庞昌伟则表示,预计会在今年年底或明年俄罗斯大选后双方就能签署最后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