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发电站达到一定规模的前提下,其电价较光伏具有相当优势,根据国际经验(理论值),1000兆瓦的光热电站电价能够降至0.7-0.8元每千瓦时。”中关村科协相关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
也正因为此,光热有幸后来者居上,取代光伏成为太阳能产业的排头兵。但窃喜的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光热发电同样存在可能致命的产业瓶颈。
上述人士认为“在我国,光热发电核心设备(反射镜、集热装置及跟踪系统)技术及制造能力只掌握在极少数的科研机构和企业手中,其距离产业化的目标称得上遥不可及;此外,建造光热发电站的基建成本极高,仅集热管中的导热油一项,就3-4万元/吨,而以美国在内华达沙漠上建立的‘太阳能一号’光热电站为例,其设计目标仅为18万千瓦,投资总额却高达2.6亿美元。”
依此推算,这座“太阳能一号”的基建成本约为9620元/千瓦,其基建成本是60万千瓦火电机组的一倍有余,仅比以造价高而闻名的核电机组节省成本10%。更值得担忧的是,美国、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国上马的一批大规模光热发电项目均因基建成本过高而夭折,这似乎留给了我们并不积极的前车之鉴。
但虽然光热发电产业化看似朦胧,科